媒体中心
首页 > 媒体中心 > 公司新闻 > 世界环境日丨中国冶金报报道中冶赛迪: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世界环境日丨中国冶金报报道中冶赛迪: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时间:2024-06-07

在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之际,今年的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冶金报》在其“美丽中国 钢铁担当”专刊整版刊登了题为《逐绿而行 向新而变丨中冶赛迪: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者》的文章,讲述中冶赛迪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报道全文

在2024年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在全体员工中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生产力、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系列宣传、讲座和座谈交流活动,展现企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冶赛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为目标,持续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引领钢铁行业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展低碳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绿色低碳是钢铁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中冶赛迪积极发挥工程技术公司的创新引领作用,从十多年前布局低碳工艺和技术研究,结合我国资源能源禀赋和钢铁流程结构特点,推出了可落地、可实施同时兼具经济性和竞争力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形成了低碳高炉、绿色电炉、氢基竖炉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为主的低碳技术体系,在不断的实践突破中,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针对高炉长流程减碳的世界性难题,中冶赛迪创新性提出了将富H2煤气与富CO煤气耦合喷吹的碳氢高炉新工艺路线,充分利用碳氢耦合还原的增强性优势,最大化发挥两种还原剂的协同效应,实现对极致能源利用效率的突破。2023年7月,中冶赛迪采用该碳氢高炉新工艺,在河北纵横钢铁建成全球首座大型3R低碳高炉示范项目,实现了由工序碳循环向流程碳循环的巨大转变。自项目投产以来,高炉较国内同级别高炉减碳约10%,在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的基础上,为客户降本增效2.3亿多元。2023年底,中冶赛迪“全球首座大型3R低碳高炉示范项目成功投运”成功入选《世界金属导报》2023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树立了全球钢铁长流程减碳重要里程碑。


针对电炉短流程炼钢,中冶赛迪中冶赛迪瞄准国内外全废钢电弧炉在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高、质量不稳定、二噁英污染等技术难题,经过10余年攻关,先后推出绿色智能电弧炉、超级电弧炉,首创废钢阶梯分料+阶梯扰动废钢预热技术,可实现电能利用效率提升10%以上、电极消耗降低40%到50%,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超高功率智能供电和高效深度洁净冶炼方面国际领先。中冶赛迪牵头申报的“绿色高效电弧炉炼钢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先后在攀钢集团长城特钢、四川都钢、云南仙福钢铁等钢企推广应用,并出口到匈牙利。


在以“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熔盐储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热能存储方式,对于平衡电网负荷、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今年4月30日,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熔盐储能用高压感应加热技术”成功入选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该设备采用国际首创的直连高压电网大流量流体高效感应加热技术,具有高电压电网直连、线路损耗小、单体功率大、设备寿命长、均匀换热、绝缘性能高、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更高效(综合效率≥97%)、节能、稳定可靠的高电压加热器。2023年12月,中冶赛迪高电压大功率熔盐储能电加热装置通过首台套出厂检验,应用在玉门“光热储能+光伏+风电”示范项目中,预估每小时消纳弃电10MWh,为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和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低碳技术研究基地,中冶赛迪还牵头承建了国家发改委“面向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从咨询、研发、设计,到技术验证、技术评价,再到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低碳技术服务能力,将作为钢铁行业碳数据系统、低碳工作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为行业提供全面服务,促进行业标准制定、技术交流与推广。


服务钢企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蕴含着丰富的二次资源,通过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可以转化为再生原料或能源,实现资源化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冶赛迪一直致力于研究冶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和能源高效利用,以“固废零出厂、废水零排放、大气超低排”为抓手,着力打造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并让钢厂超低排放改造由“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钢厂固废处置和利用领域,中冶赛迪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底炉含铁尘泥处置工艺,将含铁尘泥中的有价元素“铁”和“锌”分离后分别回收,锌粉可作为优质含锌产品外售,铁素可作为高炉冶炼的优质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还可作为优质能源回收利用。该技术不仅彻底解决了钢铁厂内含铁尘泥返回主工艺影响系统顺行的难题,而且成功实现了铁、锌、碳元素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梯级分类、多工艺协同,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成功实现固废零出厂。中冶赛迪固废综合处置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燕钢、宝钢、越南河静钢铁等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以总承包建设的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含铁含锌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为例,其投产后每年回收的含铁原料约9.4万吨、次氧化锌粉约5000吨,产生蒸汽约9万吨,并入全厂蒸汽管网供发电使用,该项目还在业内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了工艺、装备、控制与生产运维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协作。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中冶赛迪构建了涵盖冶金全流程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形成了转炉湿电、煤气精脱硫等10余项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核心产品,实现钢铁企业废气超低排。其中,以LT、OG为代表的传统烟气对除尘系统操作要求高、改造难度大,难以满足日渐严苛的超低排放要求,中冶赛迪通过技术攻关,自主研发出用于现有除尘系统改造的防爆、节能高效湿式电除尘器,既可用于转炉一次湿法除尘系统,也可用于转炉一次干法电除尘系统,接入到现有除尘系统中,满足了烟气排放值≤10mg/Nm3的超低排放要求,对比同类型产品,泄爆率降低83%,用水能耗降低40%,有效解决了炼钢转炉湿法、干法一次烟气除尘超低排放难题。



在废水零排放领域,中冶赛迪在雨水收集、废水分盐结晶及智慧水处理等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以“三滴水一粒盐”的解决方案成功突破了废水零排放的技术障碍,在国内率先建成首个分盐结晶废水零排放钢厂。公司创新性提出了水盐平衡理论,可精准预测全厂用水量,用于规划和指导水处理设施的具体设计,大幅度减少进入废水零排放最终蒸发结晶段的废水量,在保证全厂废水实现零排放的同时,实现运行低成本。为解决废水排放系统中传统絮凝沉淀工艺的不足,中冶赛迪的专利产品“矾花视境”智能加药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水中的矾花进行图像识别和自学习计算,以智能化设备取代传统人工加药,不仅节约了药剂成本和人工成本,还有力保障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中冶赛迪废水零排放解决方案在河北敬业钢铁、宝武湛江钢铁、中天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取得推广。以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为例,全厂没有外排水口,吨钢耗水2.43m3/t,远低于水利部发布的先进值3.2 m3/t的要求,同时根据废水来源及水质的不同,将全厂废水、洗氯灰废水、脱硫废水进行独立分盐结晶,实现了废水的100%资源化回用。



推动行业智能化变革,挖掘极致能效


数据要素在卷入再生产的过程中,将衍生无限场景,释放巨大价值。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服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挖掘极致低成本和极致能效,中冶赛迪将60余年扎根工业的领域知识与智能化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管控一体化、铁区一体化、钢轧一体化”的智慧工厂体系架构,自主研发了钢铁行业首个全流程实战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创扁平化智能工厂新架构,涵盖12大类、超2000个智能应用,打通了从原料进厂到冶炼、轧制、产品出厂全流程的数据链条,与18个行业的百余家标杆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每年为客户创造价值50亿元。在近5年的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实践中,从工序到全厂、从头部国企到大型民企,行业首创的智能制造项目几乎均为中冶赛迪打造。

2024年4月,中冶赛迪建设服务的永锋临港基地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是中冶赛迪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流程智能钢厂,利用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覆盖全工序、包含全要素、面向全岗位、贯穿全流程,贯穿整个钢厂17大工序,连接超过3.8万台设备,真正实现全流程高效、透明的数字化管控,达到全厂全口径人均产材2000吨、成本降低160元/吨钢的行业领先水平,其中高炉综合燃料比降低18公斤/吨、吨钢动力介质成本降低20%。聚焦能碳领域,永锋临港基地应用了中冶赛迪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能源精细化管控、能源平衡及优化调度、节能减碳管理优化,支撑碳排放降低15万吨/年。

在江苏南通,中冶赛迪与中天钢铁全系统新建的全球最大绿色智能钢铁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矗立在海天之间。中天钢铁铁前集控中心是行业内岗位融合度最高的铁前集控中心,将原先分散在各生产单元的11个中控室合并为一个集控中心,70多个岗位、200多个操作工人从涉煤气等重大危险区域搬迁至5公里以外的集控中心。该中心智能化管控覆盖铁前7大工序、16个生产系统,以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数十万个数据点支撑起9大应用、250个智能模型、340张全自动报表,以数据为驱动实现智能监控、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有效支撑铁区生产稳产顺行,日产量稳步提升,燃料消耗持续优化。


面向未来,中冶赛迪将持之以恒坚守钢铁强国梦想,坚持创新驱动引擎,为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提供核心技术和装备供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世界一流企业的责任担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世界环境日丨中国冶金报报道中冶赛迪: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时间:2024-06-07

在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之际,今年的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冶金报》在其“美丽中国 钢铁担当”专刊整版刊登了题为《逐绿而行 向新而变丨中冶赛迪: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者》的文章,讲述中冶赛迪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报道全文

在2024年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在全体员工中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生产力、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系列宣传、讲座和座谈交流活动,展现企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冶赛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为目标,持续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引领钢铁行业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展低碳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绿色低碳是钢铁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中冶赛迪积极发挥工程技术公司的创新引领作用,从十多年前布局低碳工艺和技术研究,结合我国资源能源禀赋和钢铁流程结构特点,推出了可落地、可实施同时兼具经济性和竞争力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形成了低碳高炉、绿色电炉、氢基竖炉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为主的低碳技术体系,在不断的实践突破中,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针对高炉长流程减碳的世界性难题,中冶赛迪创新性提出了将富H2煤气与富CO煤气耦合喷吹的碳氢高炉新工艺路线,充分利用碳氢耦合还原的增强性优势,最大化发挥两种还原剂的协同效应,实现对极致能源利用效率的突破。2023年7月,中冶赛迪采用该碳氢高炉新工艺,在河北纵横钢铁建成全球首座大型3R低碳高炉示范项目,实现了由工序碳循环向流程碳循环的巨大转变。自项目投产以来,高炉较国内同级别高炉减碳约10%,在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的基础上,为客户降本增效2.3亿多元。2023年底,中冶赛迪“全球首座大型3R低碳高炉示范项目成功投运”成功入选《世界金属导报》2023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树立了全球钢铁长流程减碳重要里程碑。


针对电炉短流程炼钢,中冶赛迪中冶赛迪瞄准国内外全废钢电弧炉在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高、质量不稳定、二噁英污染等技术难题,经过10余年攻关,先后推出绿色智能电弧炉、超级电弧炉,首创废钢阶梯分料+阶梯扰动废钢预热技术,可实现电能利用效率提升10%以上、电极消耗降低40%到50%,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超高功率智能供电和高效深度洁净冶炼方面国际领先。中冶赛迪牵头申报的“绿色高效电弧炉炼钢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先后在攀钢集团长城特钢、四川都钢、云南仙福钢铁等钢企推广应用,并出口到匈牙利。


在以“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熔盐储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热能存储方式,对于平衡电网负荷、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今年4月30日,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熔盐储能用高压感应加热技术”成功入选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该设备采用国际首创的直连高压电网大流量流体高效感应加热技术,具有高电压电网直连、线路损耗小、单体功率大、设备寿命长、均匀换热、绝缘性能高、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更高效(综合效率≥97%)、节能、稳定可靠的高电压加热器。2023年12月,中冶赛迪高电压大功率熔盐储能电加热装置通过首台套出厂检验,应用在玉门“光热储能+光伏+风电”示范项目中,预估每小时消纳弃电10MWh,为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和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低碳技术研究基地,中冶赛迪还牵头承建了国家发改委“面向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从咨询、研发、设计,到技术验证、技术评价,再到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低碳技术服务能力,将作为钢铁行业碳数据系统、低碳工作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为行业提供全面服务,促进行业标准制定、技术交流与推广。


服务钢企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蕴含着丰富的二次资源,通过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可以转化为再生原料或能源,实现资源化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冶赛迪一直致力于研究冶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和能源高效利用,以“固废零出厂、废水零排放、大气超低排”为抓手,着力打造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并让钢厂超低排放改造由“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钢厂固废处置和利用领域,中冶赛迪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底炉含铁尘泥处置工艺,将含铁尘泥中的有价元素“铁”和“锌”分离后分别回收,锌粉可作为优质含锌产品外售,铁素可作为高炉冶炼的优质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还可作为优质能源回收利用。该技术不仅彻底解决了钢铁厂内含铁尘泥返回主工艺影响系统顺行的难题,而且成功实现了铁、锌、碳元素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梯级分类、多工艺协同,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成功实现固废零出厂。中冶赛迪固废综合处置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燕钢、宝钢、越南河静钢铁等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以总承包建设的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含铁含锌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为例,其投产后每年回收的含铁原料约9.4万吨、次氧化锌粉约5000吨,产生蒸汽约9万吨,并入全厂蒸汽管网供发电使用,该项目还在业内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了工艺、装备、控制与生产运维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协作。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中冶赛迪构建了涵盖冶金全流程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形成了转炉湿电、煤气精脱硫等10余项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核心产品,实现钢铁企业废气超低排。其中,以LT、OG为代表的传统烟气对除尘系统操作要求高、改造难度大,难以满足日渐严苛的超低排放要求,中冶赛迪通过技术攻关,自主研发出用于现有除尘系统改造的防爆、节能高效湿式电除尘器,既可用于转炉一次湿法除尘系统,也可用于转炉一次干法电除尘系统,接入到现有除尘系统中,满足了烟气排放值≤10mg/Nm3的超低排放要求,对比同类型产品,泄爆率降低83%,用水能耗降低40%,有效解决了炼钢转炉湿法、干法一次烟气除尘超低排放难题。



在废水零排放领域,中冶赛迪在雨水收集、废水分盐结晶及智慧水处理等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以“三滴水一粒盐”的解决方案成功突破了废水零排放的技术障碍,在国内率先建成首个分盐结晶废水零排放钢厂。公司创新性提出了水盐平衡理论,可精准预测全厂用水量,用于规划和指导水处理设施的具体设计,大幅度减少进入废水零排放最终蒸发结晶段的废水量,在保证全厂废水实现零排放的同时,实现运行低成本。为解决废水排放系统中传统絮凝沉淀工艺的不足,中冶赛迪的专利产品“矾花视境”智能加药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水中的矾花进行图像识别和自学习计算,以智能化设备取代传统人工加药,不仅节约了药剂成本和人工成本,还有力保障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中冶赛迪废水零排放解决方案在河北敬业钢铁、宝武湛江钢铁、中天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取得推广。以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为例,全厂没有外排水口,吨钢耗水2.43m3/t,远低于水利部发布的先进值3.2 m3/t的要求,同时根据废水来源及水质的不同,将全厂废水、洗氯灰废水、脱硫废水进行独立分盐结晶,实现了废水的100%资源化回用。



推动行业智能化变革,挖掘极致能效


数据要素在卷入再生产的过程中,将衍生无限场景,释放巨大价值。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服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挖掘极致低成本和极致能效,中冶赛迪将60余年扎根工业的领域知识与智能化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管控一体化、铁区一体化、钢轧一体化”的智慧工厂体系架构,自主研发了钢铁行业首个全流程实战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创扁平化智能工厂新架构,涵盖12大类、超2000个智能应用,打通了从原料进厂到冶炼、轧制、产品出厂全流程的数据链条,与18个行业的百余家标杆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每年为客户创造价值50亿元。在近5年的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实践中,从工序到全厂、从头部国企到大型民企,行业首创的智能制造项目几乎均为中冶赛迪打造。

2024年4月,中冶赛迪建设服务的永锋临港基地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是中冶赛迪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流程智能钢厂,利用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覆盖全工序、包含全要素、面向全岗位、贯穿全流程,贯穿整个钢厂17大工序,连接超过3.8万台设备,真正实现全流程高效、透明的数字化管控,达到全厂全口径人均产材2000吨、成本降低160元/吨钢的行业领先水平,其中高炉综合燃料比降低18公斤/吨、吨钢动力介质成本降低20%。聚焦能碳领域,永锋临港基地应用了中冶赛迪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能源精细化管控、能源平衡及优化调度、节能减碳管理优化,支撑碳排放降低15万吨/年。

在江苏南通,中冶赛迪与中天钢铁全系统新建的全球最大绿色智能钢铁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矗立在海天之间。中天钢铁铁前集控中心是行业内岗位融合度最高的铁前集控中心,将原先分散在各生产单元的11个中控室合并为一个集控中心,70多个岗位、200多个操作工人从涉煤气等重大危险区域搬迁至5公里以外的集控中心。该中心智能化管控覆盖铁前7大工序、16个生产系统,以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数十万个数据点支撑起9大应用、250个智能模型、340张全自动报表,以数据为驱动实现智能监控、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有效支撑铁区生产稳产顺行,日产量稳步提升,燃料消耗持续优化。


面向未来,中冶赛迪将持之以恒坚守钢铁强国梦想,坚持创新驱动引擎,为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提供核心技术和装备供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世界一流企业的责任担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中冶赛迪信息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

立即咨询

联系我们

中冶赛迪信息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

立即咨询

扫一扫联系我们

方案咨询服务

完善信息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跟您取得联系

咨询内容(必选)

需求描述

*请阅读《法律声明》,我们将充分尊重和保护您的个人隐私。

方案咨询服务

完善信息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跟您取得联系

咨询内容(必选)

需求描述

*请阅读《法律声明》,我们将充分尊重和保护您的个人隐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