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黄金档《创新进行时》栏目推出《探秘智慧钢厂》第二期节目,专题报道了中冶赛迪信息首座智能原料场背后的智慧与科技创新。 在钢铁厂,工作人员必须了解还剩多少原料,才能合理安排生产。如果对原料库存掌握不准确,最严重的后果会导致停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才能准确知道这堆积如山的煤和铁矿石到底有多重呢?
过去,钢铁厂的原料在盘库过程中,只能依靠人工测量,但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巨大的困难,那就是很难测得准,误差最大时可达几千吨,严重影响生产安排。
中冶赛迪信息项目经理张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工人没必要去现场(测量)了,只要把‘眼睛’维护好就行了”。过去费时耗力的原料清点工作,在中控室里点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每个原料堆的精准重量。依靠传统的人工测量,最大误差能达到10%。而现在,测量误差控制在1%以内。
原来仓库暗藏着秘密武器。仓库上方,这个不起眼的小方盒里,藏着一台激光扫描仪,这是一种能够拍摄立体照片的相机,发出肉眼看不见的激光,激光遇到物体就会反射回来,通过接收反射的激光,判断出物体表面不同位置和扫描仪的距离,进而在电脑里自动生成一个物体的三维模型,通过虚拟的三维模型,电脑能实时算出每个原料堆的体积,从而计算出它们的准确重量。
工程师们在每个仓库的不同位置,安装了至少三台激光扫描仪,“就像眼睛一样,不断地对料场进行扫描,精准度可以达到99%。”张彤说。
过去,钢铁厂每隔7到10天清点一次原料堆,每次需要2到6名工人,测量还会有误差。而现在不需要人测量,就可以实时掌握原料的精准数据,为钢铁的顺利生产提供了保障。
中冶赛迪信息智能化原料场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宝武湛江钢铁、武钢、马钢、莱钢、包钢等国内大型钢铁厂的多个原料场,打造了多个标杆性项目。中冶赛迪信息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
中冶赛迪作为中冶集团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领军企业,以自主开发具有自主架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长流程钢厂智能制造、首创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在多个钢铁基地应用等优势,成为引领钢铁智能制造的技术先锋。中冶赛迪信息作为中冶赛迪智能化板块的承建单位,多年来致力于用大数据智能化推进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