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成品从生产下线到客户手中,往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物流过程。一个订单里的产品生产进度如何,什么时候开始运输,整车装运之后会不会剩下“小尾巴”……看似简单的发货不仅与客户感知息息相关,其中的统筹安排更直接影响物流成本与库存周转。
长期以来,发货怎么发主要靠调度人员的经验决策,不仅劳动强度大,也很难实现全局最优的调度安排。而中冶赛迪信息全场景配载模型则能够基于物流运输要求,以全厂配载最优为目标,自动给出运输方案,大大提升配置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解决发货“大问题”。
作用于发货的载配模型,早从订单签订就开始“工作”了。订单内容、生产排产、厂间倒运、发运装载,对于每个环节的数据模型都会进行跟踪分析,协同考虑上下游情况,实现需求预测、储位规划、路径规划、装载规划,自动生成每日的运输任务。
“人工进行调度的时候,每配一单就要花5-10分钟,而且发货的工作是24小时持续进行的。”产品负责人表示,“对于调度员来说,考虑得更多的是眼前这辆车哪些货能装。而同一个订单往往需要一段生产周期,运到最后有时还单剩下一个卷,这就造成了运力的浪费。”
全场景配载模型引入了“整车率”的指标,从订单签订开始就对后续的整车运输情况进行预估,结合全厂订单、生产、运输计划给出小订单的组合建议,有效提高装载率,降低运输成本。模型的运用大大减少了调度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配载速度和准确性。实时数据驱动和优化算法让系统能够快速生成最优的配载方案,覆盖汽车、火车、船运、倒运多种场景,确保同一订单的钢卷尽可能集中运输,减少库存积压。
在流程制造丰富的协同场景中,中冶赛迪信息智能化模型、算法正在发挥着新力量、新作用,帮助生产管理从局部最优走向全局最优,以数字技术赋能精益管理、高质量发展。